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趣闻:一道对联题引发的文化思考涨盈配
在中国教育史上,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曾出现过一些令人玩味的题目。比如询问中国最大米市所在地、世界最大渔场位置等基础知识题,这些题目在现代人眼中或许显得过于简单。但在当时文盲率高达90%、战乱导致书籍匮乏的年代,能掌握这些知识已属难得。
1932年,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对传统考题的局限性产生思考。他认为这些题目虽然能筛选人才,却难以区分学生水平高低。为此,他邀请国学大师陈寅恪重新设计考题,希望展现清华的学术高度。于是,当年考卷上出现了一道别开生面的题目:以孙行者为上联,要求考生对出下联。
展开剩余70%这道看似简单的对联题,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挑战性的无情对。它不仅要求对仗工整,更讲究字词间的巧妙呼应。结果出人意料——当年数百名考生中,仅有一人给出了令考官拍案叫绝的答案。这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周祖谟,他的下联是胡适之。
陈寅恪出此题别有深意。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,许多留学归来的学者主张全盘西化,否定传统文化价值。作为坚守文化本位的学者,陈寅恪希望通过这道题选拔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才。周祖谟的答案之所以精妙,不仅因为孙与胡可组成猢狲一词,更暗含对文化立场的思考。
有趣的是,这道考题在当时引发轩然大波。批评者认为对对子是封建残余,与时代脱节;有人指责清华脱离现实,沉溺于文字游戏。面对舆论压力,陈寅恪不得不出面解释。而周祖谟最终选择就读学费更低的北京大学,继续潜心钻研学问,后来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,为汉语研究作出重要贡献。
从文化传承角度看,孙行者对胡适之的典故可追溯至苏轼诗句。这种文字游戏不仅展现汉语的独特魅力,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。陈寅恪通过这道题,既考验了学生的文学功底,也寄托了对文化传承的期许。
这段历史启示我们: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要培养文化自觉。在全球化时代,如何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开放包容,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。周祖谟等学者的经历证明,真正的学问终将超越时代争议,绽放持久光芒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下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